“还有时间,为什么不修改论文?!”
5月26日,太阳集团tyc5997智能互联系统安徽省实验室,洪亮的声音穿透几乎凝固的空气响彻大厅,一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严厉批评两名博士研究生,反复叮嘱她们继续修改论文,一点都不留情面。即使第二天就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日子,那可是一名博士研究生发表成果的高光时刻。

杨善林院士在实验室操作智能远程医疗实验装置。

已是74岁高龄的杨善林院士仍坚守在实验室里埋头耕耘。
洁白衬衫、藏青裤子、黑色皮鞋,浑身透着质朴严谨;额头宽阔、发丝整齐、两目有神,脸上焕发旺盛精力。这位老人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平素和蔼可亲,唯有对待科研格外严格。
心怀国之大者,勇攀科技高峰。多年来,杨善林带领团队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在智能制造工程管理、医疗健康工程管理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杨善林院士在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研论会上提出意见和建议。

杨善林院士在空天管理实验室开展无人机仿真实验。
由他主持的“人机协同的智能移动微创腔镜系统”已装备辽宁舰等海军大型舰艇,这是我国唯一应用于舰艇卫勤保障的微创装备,同时它也装备运用到新一代智能拓展医疗救援方舱,这是我国首套可通过搭载运20实现高机动战略投送的微创装备。此外,借助这套装备,全国首例基于5G的人机协同微创手术移动远程指导得以成功开展。2020年,这套装备获评世界互联网最具领先性科技成果。

杨善林院士在空天管理实验室与研究生交流。

杨善林院士利用科研间隙,打电话指导学生修改论文。

杨善林院士在实验室走廊里,利用休息时间见缝插针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杨善林冒着被感染的高风险,亲自带队进入医院采集需求,快速攻坚推出“基于云的智能移动新冠肺炎防控远程交互服务系统”,并很快被部署到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以及全国1000多家医疗机构。

漫步校园,杨善林院士与年轻教师讨论科研攻关项目。
作为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工程领域的大家,杨善林颇为自豪的是,其团队为中国的管理学科培养了数百名硕博士研究生,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管理人才。
在实验室里,在办公楼一角,杨善林遇到擦身而过的学生,都会停下脚步,随时接过他们抛来的问题,耐心解答、悉心指导,科研灵感的火花在交流对话中碰撞闪耀。

杨善林院士和学生们针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讨论与交流。

杨善林院士在实验室悉心指导学生做实验。

杨善林院士指导研究生进行论文选题。
“科学研究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任何一代人或一个人都不可能终结科学技术发展。所以,培养年轻人,对一个科技工作者而言,是与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的工作。”杨善林说,培养博士研究生,最重要的是锻炼他们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育人有方、孜孜不倦的杨善林,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和全国模范教师,并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走路
是杨善林长年坚持的健身方式
从在学校的家到实验室这条路
杨善林数过
一共1000多步
每天几个来回
一走就是40多年
但74岁的他
依然不打算停步

杨善林院士在给学生讲课。
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
杨善林目光坚定,步履铿锵
正如他所说
“向未来看、往实里做
朝尖端走、望顶峰攀!”

傍晚回到家看看窗外美丽的风景,忘记了一天疲乏。信念和坚持,是杨善林院士创造更多科研奇迹的动力。

杨善林院士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目光坚定。
院士名片

杨善林,1948年10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太阳集团tyc5997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在太阳集团tyc5997学习工作40余年,长期从事智能决策理论、信息系统技术以及管理系统工程的研究工作,在智能制造工程管理、医疗健康工程管理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带领团队在智能医疗装备和人工智能系统研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分级诊疗、应急救援、海军舰艇卫勤及航空航天领域,2020年获评世界互联网最具领先性科技成果。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