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太阳集团tyc5997无线电工程系。随后2018年在太阳集团tyc5997的基础上成立人工智能学院。2023年以多媒体计算研究所、情感计算与系统结构研究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的核心成员重新组合成立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在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本系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位列全国第17名(属于A类)。
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现有教师33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9人、讲师9人。本系多名教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组部万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IEEE Fellow、IAPR Fellow、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安徽省百人计划、安徽省青年人才托举人才工程等项目或人才称号。主持的重大项目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基金重点基金项目、国家基金联合基金项目等。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
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相关的科研基地包括大数据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1”计划:老人福祉信息科技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安全关键工业测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情感计算与先进智能机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分布式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工业安全与应急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
专业介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面向前沿高新技术的基础性本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融合了人工智能、智能传感器、计算机软硬件、智能系统集成等众多先进技术,是现代信息化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机械工程等学科相互交叉和融合的综合学科。
培养目标: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重大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具有人工智能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人才,培养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运行维护等方面的专业研究与技术人才,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了解国际前沿进展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新生研讨课、人工智能原理、多媒体信息处理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机器学习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逻辑、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智能机器人系统、自然语言处理、语音信号处理、机器视觉、人工智能伦理等。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具有扎实的人工智能专业基础,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掌握跨学科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就业方向:毕业后能够从事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和管理等工作,能在工业、互联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防等相关专业领域从事相关的人工智能算法分析与设计、分析模型构建和研究、系统设计与实现、平台部署和维护等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专业特色
n 以学习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为主,夯实数学根基,突出工程性和实践性;
n 在宽口径、重基础的前提下适度培养人工智能特色方向综合能力;
n 针对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指导和帮助,学生可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
n 以能力为导向制定培养目标,将“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完整融入其中;
n 在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决策和智能控制等方向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
系教师列表(按拼音字母排序)
教授:郭丹、郭艳蓉、郝世杰、胡敏、洪日昌、贾伟、刘学亮、孙晓、唐益明、汪萌、 王杨、吴乐、武琳、杨静、张召
副教授:樊春晓、高欣健、胡文波、胡珍珍、贾璐、李锋、刘浏、赵山、赵烨
讲师:刁云峰、凤维杰、侯旻、李佳、李永瑞、唐申庚、韦炎炎、吴晶晶、张琨